為了員工 依靠員工 惠及員工
產改賦能鎮江港務集團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曾海蓉 通訊員 王超軍
“現在集團政策這么好,不是集團要我學習,而是我要緊跟集團的發展壯大,跨步前進。”這是鎮江港務集團金港分公司安全監督部副經理包運鵬發自內心的感言。“90后”的他最近在學考注冊安全工程師證書。做好安全值守、守住安全底線是他的職責,只要有他在,大家都很安心。
而這份安心,不僅來自小包自己的努力,也是港務集團成長雙通道機制的生動實踐。從門機司機、貨場部業務員,到如今的基層公司安全監督部副經理,小包入行10年,在集團給予的成長機制平臺上,不斷積累知識和才能,為港口創造更大價值。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今年年初,作為我市第二批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單位,港務集團全面拉開產改大幕:一切為了員工,發展依靠員工,成果惠及員工。
改革,不是簡單的“活動”或是“運動”,是要破除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機制體制弊端,要傷筋動骨、除舊布新。“對員工來說,更是一次革新、一場革命。”鎮江港務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張忠波表示。
政治引領、思想教育是基礎。港務集團實施“思想政治工作進班組”行動,消除基層班組黨員空白點,制定一線黨員優先發展計劃,落實班組建設黨員“四個一工程”,包括黨員帶頭講一小課、黨員帶頭查一違章、黨員帶頭找一隱患、黨員帶頭做一示范,有效開展班前思想建設5分鐘行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業務單位,港務集團全力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打造建設“三有一成”產業工人隊伍。“所謂‘三有一成’,是操作人員有技能,(下轉2版)
(上接1版)管理人員有才干,專業技術人員有專利(成果),人人成為各領域的專家。”張忠波解釋,這是產改的重要內容,也是考量改革成效的決定因素之一。
門機是港口的重要生產設備,以往每當設備出現故障,司機往往都是進行簡單匯報,等待修理人員排除故障,從而影響生產效率。為了改變目前司機重操作、輕維保的實際狀況,提高司駕人員對設備管理工作的參與度,集團各單位相繼實施“定人定機”方案,司駕人員不僅要會操作,還要懂得對設備進行必要的檢查維護和保養。司駕人員與技術員、工程師一起,成為設備維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了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如今,港口的臺時效率和船時效率同比增長了7%—8%。
“考了多少分?題庫復習得怎么樣?”9月以來,港務集團東港公司開展為期20天的司駕人員、技術人員“三懂四會”理論“地毯測試”擂臺榜挑戰賽,以“初試+復試”模式,確保條條過關、人人過關,以考帶學。港務集團黨群工作部部長丁邦林表示,在產改試點中,集團以強有力的組織力推動人力資源躍升,讓員工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提升自身素質。
充分發揮績效考核體系的“指揮棒”作用,是港務集團產改的另一特色。大港分公司倉儲運營部技術員曹亞軍,主要負責公司庫棚卷簾門、理貨棚、霧炮機等設備設施的點檢、維修、保養管理。集團個人績效考核2.0體系推行以來,人人肩上有指標,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曹亞軍創新工作思路,在確保修理安全的前提下,他組織人員修理庫棚卷簾門,將卷簾門接觸器等控制系統進行移位改造,降低卷簾門故障率,維修霧炮機單片機控制系統,改造霧炮機噴頭及水路控制系統,利用維修空閑時間組織人員自行對理貨棚進行油漆出新……下半年以來,公司分管項目維修成本明顯降低,而他個人月度績效考核系數也明顯提高。
“通過個人績效的考核,制定一人一崗一表,促進員工思想轉變,提高工作積極性。”鎮江港務集團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廖文江表示,個人KPI績效管理體系2.0版推行以來,真實、系統、全面、精準反映職工業績和貢獻。今年1-9月,操作司機平均月收入同比增長19%,船員平均月收入同比增長37%,專業技術人員平均月收入同比增幅25%,修理工平均月收入同比增長29%。
在港務人心中,員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企業的奮斗目標,他們乘著產改的東風,聚集職工所盼,多向發力,不斷增強員工獲得感、幸福感,努力實現員工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的共同成長。今年1—9月,港務集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生產的不利影響,完成吞吐量同比增長9.8%,總收入同比增長2.2%,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4.7%。
“實踐證明,‘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的道路完全是正確的。”張忠波表示,港務集團將在試點的基礎上,持續重點探索以“三有一成”為目標的員工素能提升工程,拓展產業工人素能提升平臺,建立產業工人素能提升中長期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大產改工作與各項工作的融合,在發展港口樞紐經濟、推進寧鎮揚(大港)散雜貨中心建設的新征程中,持續奮力奔跑。
《鎮江日報》2020年11月10日第一、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