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匯處,春光明媚,江蘇鎮江港務集團金港公司10公里的流程線,46條皮帶走廊貫穿,宛如一條藍色飄帶,連接起水清岸綠的大江風貌。這是漂洋過海的貨物上岸后的路線,也是一條充滿智慧的創新路徑。
在皮帶流程的3A、3B段,裝有碳化鎢合金刀頭的清掃器與形似水槍的回程沖洗裝置、落料回收裝置,三大“神器”默契配合,不僅實現了機器替人清潔更高效,而且解決了清掃過程中的回程帶料問題,實現了密閉流程線無塵化,成為金港公司廉國棟創新工作室賦能全流程、全自動化清潔生產碼頭建設的典型案例。
廉國棟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廉國棟介紹,2023年以來,工作室實施了包括上述皮帶機落料回收裝置在內的12個創新項目,相繼完成并推廣使用,“僅落料回收裝置一年綜合節約成本143.46萬元。”
“基于現場需求與問題解決,持續創新,打造新質生產力”,這是廉國棟創新工作室的生動實踐,也是鎮江港務集團創新實干的一個縮影。
作為有著光榮傳統的江蘇鎮江港,歷史上曾有過“港口鐵人”傳奇勞模董劍俠,如今的鎮江港務集團,同樣有著豐富的勞模資源。“這筆寶貴的資源,也因此成為促進創新技術應用的助推器,而且兩者互相支撐,迸發出強大動能。”鎮江港務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張忠波介紹,自2008年開始,鎮江港務集團依托張國興等勞模工作室,開展基層創新工作,并逐步融入專業技術力量,打造了7個創新工作室,聚焦清潔生產、設備設施管理、工藝革命等主題,解決了一批生產現場需求和問題,助力鎮江港智改數轉進入發展快車道。
尤其是2020年,鎮江港務集團將工作室整合起來,成立了鎮江港務集團勞模創新工作室聯盟,不同工種崗位的創新創造有了立體化的全新格局,成果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7個工作室共完成創新成果551個,成果轉化498個,技術革新、技術攻關1548個。近三年,群眾性創新直接創造效益1000余萬元。
這其中,以居珍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是唯一一個以女職工為領頭人的創新工作室。“我們工作室主要是依托實驗室,從事鐵礦石、煤炭品質檢,潤滑油、廢污水檢測,大氣環境監測等相關業務,與寶武資源、G2、中遠海運、金東、奇美等多家大型企業建立業務合作關系。”“90后”居珍說話溫柔卻不失干練,她帶領團隊對60臺大機進行了油液檢測,出具了593份潤滑油檢測報告,通過分析大量監測數據、查閱標準文獻,自創了主要指標的分級分色標準的先進工作法,使得檢測報告通俗易懂,增強了實用性,深得一線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驗室日常運行中,實驗數據統計與分析過程繁瑣耗時,居珍創新工作室成員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開發了“煤炭數據自動計算與報告自動出具”小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數據準確率。
建“室”賦能,點燃創新火種,看似一個小程序,背后蘊藏著“人人創新”的豐富內涵。
由鎮江港務集團東港公司裝備工藝部經理王飛領銜的王飛創新工作室自成立之日起,就將攻克難關、傳幫帶、推進高質量增效等功能嵌入其中,下設5個工作小組,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積極開展現場工作觀察,通過合理化建議、職工代表提案等通道,按需求建項目,“6號泊位不落地工藝流程”“基于5G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的自動化汽車下料斗”“港口岸電技術應用”等項目,助力鎮江港數字化轉型發展。2022年以來,王飛創新工作室完成24項創新成果,獲得1項發明專利和7項實用新型專利。
不久前,江蘇省港口集團公布了第二批勞模(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名單,居珍創新工作室、廉國棟創新工作室、王飛創新工作室名列其中,也由此打開了創新工作室提質升級的新空間。
“今年,我們進一步明確了現有工作室的功能和定位,以‘2+5’模式推進創新創造工作。”張忠波解釋,“2”即2個工作室對標一流海港,圍繞數字化、自動化轉型、新質生產力等,開展項目研究,“5”即5個工作室圍繞解決生產現場問題、降本增效等開展項目研究。
7個創新工作室攥指成拳,賦能鎮江港務集團從物到人煥然一新。一座通江達海的大港,正乘著“人人創新”的東風,破浪前行。
“學習強國”鎮江學習平臺2024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