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司馬珂
3月18日晚10點,省、市和新區三級環保部門聯合對鎮江港務集團的碼頭進行“四不兩直”突擊檢查。新建的擋風抑塵墻、完備的污水處理系統、規范的作業流程、現場清潔環保的環境受到了檢查團隊的一致肯定。
“港口環保檢查,我們不再需要事先規劃線路,常態化工作就經得起檢查。”談及這次突查,鎮江港務集團安監部部長馬斌深有感觸地說,“去年,集團強投入1億多元,對港口環保設施進行了大幅提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對企業環保的信心源于環保監測數據的“硬氣”。總懸浮顆粒物含量(TSP),這是港口粉塵污染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根據交通運輸部行業要求,港口的TSP不能超過0.85毫克/m3,鎮江港在港區周界設立的監測點監測數據顯示,該項監測數值僅為0.36毫克/m3,遠遠低于行業標準。
“我們在港區泊位和港區的周界設立了15個自動監測站點”。走進鎮江港碼頭,記者很輕易地就發現多個環境監測點,監測點的顯示屏上清晰地顯示出了TSP、PM2.5、PM10、噪音等多個監測項目的實時數據。馬斌告訴記者,今年2月,港務集團粉塵監控系統正式上線,15個監測點數據全部實時傳輸至系統平臺,所有環保管理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實時察看,監控數據一旦出現異常,還會進行“報警”,現場工作人員可以立即對污染原因進行排查。
港口的污染主要集中在粉塵和污水,伴隨著“環保風暴”,港務集團拉開了污染防治攻堅戰。
去年,港務集團投入了6000萬元興建了16米高4.2公里長的擋風抑塵墻,與早年建設的22米高800米長的抑塵墻,形成了環形合圍之態,牢牢地將粉塵束縛在港區內。與之配套,港區還配備了霧炮車、高臺霧炮等噴淋裝置。今年1月,港務集團更是分貨種推出了環保作業指導書,對港區作業推進環保標準化操作。例如鐵礦廠在裝卸操作之前將對含水率檢查,低于8%,將對礦石補水后再進行作業,從而達到抑塵的效果。
此外,港務集團去年新建了場地和平臺污水處理系統,碼頭平臺污水通過收集系統,直接進入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的中水還將用于灑水和噴淋的循環使用。目前,鎮江港的污水日處理能力可以達到500噸/小時,應急狀態下可達到600噸/小時。為了防止污水從泊位上直流進長江,集團還沿江建設了擋水坎。
“對標海港”這是鎮江港務集團提出的新目標。馬斌說,鎮江港作為鎮江最大的公共碼頭,還將繼續做好環保,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過去靠港船舶的生活輔助用電主要靠燃油發電,然而燃油發電煙塵很大,為配合打贏藍天保衛戰,在去年已完成岸電的基礎上,今年港務集團將投入近千萬元強化岸電系統建設,屆時由岸上直接供電的船舶數量將大幅躍升;大港分公司還將繼續加大散貨堆場的庫棚化改造力度,由苫蓋式直接變為庫棚,徹底解決揚塵問題。
今年,鎮江港將按照市交運局的要求新建船舶生活污水上岸處理系統,這也是長江鎮江段唯一的上岸處理系統。屆時,長江鎮江段的船舶生產生活污水都將由此上岸,從而讓江上船舶徹底告別隨意排污入江的歷史。一個清新綠色的鎮江港正款款走來。
摘自《鎮江日報》(2019年3月27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