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港口圈)
天色大亮,江上波濤又起。桅桿頂端的巴拿馬國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大連商人”號貨輪靠岸了。這是1987年3月18日,鎮江迎來1949年后的第一艘外籍船舶。
3天前,鎮江港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成為長江下游繼南京港、南通港、張家港后第4個對外開放港口。在鎮江對外開放史上,這是標志性事件:從此以后,在鎮江港和世界各地港口間,船舶可以往來直航;直面全球的鎮江,儼然立起經濟地理意義的國門。
鎮江依江而立、因港而興,江上航船映照城市興衰。從阻擊大英帝國的堅船利炮,到萬噸商船遠涉重洋,江南古城正以全新姿態擁抱世界。
因港興市遠接重洋
1987年3月19日的《鎮江日報》,在頭版報道了“鎮江迎來第一艘外籍船舶”的新聞。根據當時報道,巴拿馬籍外輪“大連商人”號,滿載1.1萬噸鋼鐵,從日本運至鎮江港大港港區靠岸,然后過駁運往湖北一家大型鋼企。而外輪經吳淞口駛入長江航道時,登船代表中國政府行使主權的引航員,也是鎮江青年“大引水”花建武。
從12日交通部宣布鎮江港將對外籍船舶開放,到15日正式成為對外開放港口,再到18日第一艘外輪停靠,1987年的鎮江港,擁有夢幻般的“開放3月”。而這背后,是鎮江改革開放近10年后,加快“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生動局面。
鎮江港務集團計劃管理部業務經理孫文星,恰是1987年參加工作,他成為時代見證者。“鎮江因港興市,鎮江港的變遷不僅與城市發展相輔相成,某種程度上更是鎮江變化的縮影。”
鎮江港是一座千年古港,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1976年,鎮江港大港港區一期工程開工,至1978年底,已建成2000噸級碼頭1座。1986年1月,一度緩建的大港一期,正式建成投產。自此,老港區日漸式微的鎮江古港,肩負“為上海港分流”的國家戰略,踏上現代化征程。
同一時期的鎮江,同樣因國家戰略而勃興。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大江南北,江南岸邊的鎮江更得蘇南風氣之先,經濟社會活力涌動。國營單位開始搏擊市場,鄉鎮企業悄然異軍突起,后來影響深遠的“四千四萬”精神,已在鎮江人對外部世界的張望中孕育。“鎮江港的對外開放,有力推動了一批企業迅速發展。”孫文星回憶,后來龍山鰻聯的鰻魚、錨鏈廠的錨鏈、焦化廠的焦炭等,直接從鎮江港出口后,成本大大降低。而煤炭、鐵礦石、硫黃、木片等原材料從鎮江港進口,又為本地經濟源源不斷“輸血”。
時至今日,鎮江港年吞吐量1.4億噸,其中外貿量3400余萬噸。國際貨輪把鎮江和全球眾多城市連在一起,港城開放融合發展邁入新時代。
江南古城擁抱世界
開放起于江海,更全域推進。
1985年3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鎮江躍升為全國甲類對外開放地區。這是自1978年被確立為全國乙類開放城市后,鎮江對外開放邁上的又一新臺階。
“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城市的對外開放,是從旅游開始。”市外辦主任張國云介紹,升為甲類開放地區,對于當時鎮江最大的意義在于,外國人可以不辦理旅行證手續,直接來鎮領略城市山林和大江風貌。
而外國游客走進來,欣賞這里的風景,對一座城市知名度乃至開放水平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得益于真山真水和悠久的歷史文化,1984年,鎮江結下第一座國際友城——日本津市。如今,已有12個國家的16座城市,與我市締結了友好城市關系。常住鎮江的外籍人士達到3100多人,其中相當數量是留學生。“常住外國人和國際友城的數量,都是一座城市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旅游往來、文化交流,往往能結出經濟碩果。2001年9月,德國曼海姆市,由鎮江設計和建設、象征兩市友誼的“中國園”正式落成。多年后,承建這座園林的鎮江公司,在歐洲已累計承攬上億歐元工程。而如今備受關注的鎮江中瑞生態產業園、中意農業創新示范園等,也都是國際交往的成果。
從1985年鎮江首家中外合資企業京僑飯店誕生,到目前全市擁有1350家外資企業,讓孫文星感受最深的還是項目招引。“當初,鎮江如果不是外輪直達的一類開放口岸,金東、奇美等恐怕很難落戶。”他感嘆,對外開放引來發展活水,擁抱世界就是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