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一艘滿載澳洲鐵礦石的“河北王朝”輪(開普船)停靠在鎮江港,短短的35小時,10萬噸鐵礦石通過鎮江港中轉運輸至揚州恒潤海洋重工有限公司。而在兩年前,“河北王朝”還只能停靠在南通港。
“河北王朝”物流通道的變化只是港口產業變化的一個縮影。
2018年以來,鎮江港迎來了轉型發展的春天,港口業務開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年貨物吞吐量、外貿量、集裝箱量分別達到8515.5萬噸、2460.3萬噸和43.18萬標箱,同比增長21.6%、8.1%、6.6%,收入增幅達21.3%。今年上半年,在港口行業普遍沉寂的狀態下,鎮江港業績更是節節攀升——完成貨物吞吐量4647.7萬噸、外貿量1330.8萬噸,利潤實現大幅增長,今年貨物吞吐量有望破億噸。
“鎮江港迎來了一個黃金發展期!”鎮江港務集團有關負責人說,“這是一系列國家戰略交匯疊加,一連串重大政策相繼部署和推進帶來的機遇,鎮江港已經站在了產業發展的‘風口’”。
那么“東風”從哪里吹來?鎮江港的機遇又在哪里?
鎮江港歷史悠久,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和全國沿海25個主要港口之一,位于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十字交匯處,港區內設有國鐵瑞山站,是鐵路上海路局“五港八礦”的重要鐵水中轉港,處在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關鍵節點上。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鎮江港,覆蓋的經濟腹地東可至長江中上游、南北可至京杭運河沿岸,依靠內陸鐵路幾乎可至鐵路沿線所有地區,港口輻射半徑幾乎可以到達大半個中國。
2016年7月,長江12.5米深水航道正式通航,更是放大了鎮江港的區位優勢。因為大港港區成為17.5萬噸級海進江開普船靠泊的終點港,鎮江港具備了與長江起點港對等的戰略優勢。僅開普船的停靠,3年來鎮江港就為企業節約運輸成本超過3億元。
目前,鎮江港已經與50多個國家、128個地區的港口建立了貨物運輸中轉業務,成了長江最大的鐵礦石中轉港和非主流鐵礦石最大貿易港、全國最大的元明粉出口港、全國最大的硫磺進口港、長江最大的化肥出口港、長江最大的鉀肥進口港、長江最大的鋰輝石進口港和長江最大的散集聯運中心。江海河、鐵公水聯動的鎮江港正在長江經濟帶上冉冉升起。
在區位地理優勢不斷強化的同時,長江沿線港口發展的產業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著變革。
2017年《江蘇省沿江沿海港口布局規劃(2015-2030)》正式出臺,規劃提出了港口一體化的戰略構想,鎮江港成為全省五大港口之一。其后,省港口集團成立,加快了全省港口資源的整合,先后陸續完成了對鎮江港、揚州港等多個港口的資產收購和重組,寧鎮揚組合港的打造已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鎮江港被江蘇省定位為寧鎮揚組合港散雜貨(大宗生產資料)中心,已瞄準了省內散雜貨業務的“龍頭”港口地位。
當“龍頭”要有開闊的視野和胸襟,鎮江港已開始探索更大區域合作的可能。南京港定位逐漸清晰,散雜貨業務歸集鎮江港,部分城區產能將逐步東移。而此時南通港正在港口產能重整,老港關閉,新港待建。對鎮江港而言,這就是機遇和市場;而另一則利好消息是上海羅涇港正在轉型,其每年6000萬噸的鐵礦石量也將在長江中下游沿線港口消化;加之,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實施,大量的小低散污碼頭正面臨新一輪的淘汰和洗牌。而鎮江港強勁的造血能力為其規模化、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極大支撐。
東方風來滿眼春,鎮江港城將協力揚帆何處?
港口經濟發展的邏輯已經證明,當港口吞吐量一旦達到2億噸,其聯動效應將催生大量的港口關聯產業和依存產業,吸引前向和后向產業在港口城市集聚,產生初級乘數效應,帶來就業和消費的二次乘數效應,從而將真正為高質量的港城經濟發展打開突破口。當下,鎮江港已處于機遇疊加的黃金發展期,而我們的城市需要同向發力,乘勢而上,超前布局,進一步放大港口能級,加強港產城的深度融合,協力打造港城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摘自《鎮江日報》(2019年7月15日1版、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