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保護落到實處,貨物吞吐量逆勢上揚
鎮江港口經濟跑出“綠色交通加速度”
本報記者 梁和峰 曾海蓉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真正落到實處,是不是一定要犧牲經濟增長?鎮江港口經濟的發展實踐,正在給出否定答案。
最近幾年,隨著我市交通行業一系列基于減法的環保、整合措施落地,我市長江保護進入最有成效的時期。而與此同時,沿江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卻逆勢增長,上半年首次躋身全國前十。觀察人士認為,這“一減一增”之間,彰顯出鎮江港口經濟在長江大保護背景下跑出的“綠色加速度”。
減出一江碧水向東流
今年上半年,面對全國港口都面臨的較大下行壓力,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響,鎮江港逆勢實現綠色增長。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6月鎮江港貨物吞吐量達17305萬噸,位列全國第十、江蘇省第二,同比增長14.9%,增幅在全國港口10強中位列第一、30強中位列第二。
全國領先的增幅,卻是“減”出來的。
鎮江因江得名、倚江而建、憑江而興,擁有270公里長江岸線和126公里沿江港口岸線,作為千年漕運咽喉和全國重要江海中轉樞紐港,鎮江歷經多年港產城發展,全市75%以上的產業經濟都沿江分布。“長江大保護”要求給子孫后代留下清潔美麗的長江,如何沿江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鎮江必須作答。
7月底,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召開。市委書記馬明龍在會上明確指出,鎮江在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濱江綠廊”同時,要優化開發利用岸線結構和布局,推動沿江產業轉型升級,走出具有濱江特點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把長江大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會貫通,恰是“鎮江答案”。
2018年4月,《鎮江市長江岸線資源保護條例》正式施行。該法是鎮江市獲得立法權后,最先確定的一批立法項目,也是國內首部岸線資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隨后,配合該法編制的《鎮江港總體規劃》,確定對鎮江港全港的“老小散”碼頭進行市場化兼并重組,主動騰退18公里岸線恢復生態。據此,全市規劃可用的港口岸線,也從126公里減至108公里,銳減14.3%。
舍黃金岸線得生態岸線,只是鎮江落實長江大保護的第一步。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非法碼頭和非法過駁整治,先后清除近130個非法浮吊,拆除43個非法碼頭,包括全省最大的非法碼頭。同時全面實施港口大氣污染防治,推進港口綠化美化亮化,(下轉2版)
(上接1版)加快岸電設施建設使用,建設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目前,沿江各碼頭岸電覆蓋率超過80%,港區綠化、污染在線監測、污染物接收全覆蓋。
下半年,由交通部門牽頭實施的另外兩項“減法”,也進入尾聲、顯出成效:一是船舶加裝污水柜改造,已檢驗發證365艘;二是“三無”船舶專項整治,共拆除1308艘。由此,水上污染源被有效切斷,長江鎮江段的水質得到了極大改善,常年保持在二類水質。而隨著水質和環境改善,江豚等珍稀動物越來越多的出現。
如今,減污、減塵、減油后的鎮江港,勃發著盎然綠色生機。點點白帆進出,一江碧水東流。
跑出綠色發展加速度
生態優先了,發展怎樣更綠色?“我們的思路是,用環保治理與生態建設,倒逼企業和產業轉型升級;用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布局調整與資源整合,激發港口活力;在穩增長和促發展中,不斷集聚與釋放‘綠色加速度’。”在市交通運輸局黨委書記、局長丁鋒看來,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長江大保護中的保護與發展辯證統一,保護應該成為發展的引擎。
近年,推動“江海河聯動、港產城融合”,已成全市發展港口經濟、實現以港興市的廣泛共識。今年以來,面對宏觀形勢壓力和疫情不利影響,全市以“跑起來”的姿態危中搶機,奮力推動產業強市。加快綠色發展、更好以港興城,是使命更是挑戰。
市交通部門在完成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基礎上,加快優化整合岸線資源,打造現代港口集疏運體系;海事部門一手抓好水上運輸安全和水域環境保護,一手推動港航企業復工復產;鎮江海關推動減免稅政策落地,助力綜保區創新發展;邊檢部門全面實施網上報檢手續,縮短船舶在港時間……多部門聯動讓長江大保護和港口經濟發展,匯成綠色交響曲。
保護好長江,讓“黃金岸線”釋放“黃金效益”,對港口的活力和效能無疑提出更高要求。疫情期間,在多方創新探索下,鎮江港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在全國推廣,“兩手抓”成果“高效顯現”:集裝箱作業效率提高近50%,船舶靠港停留時間下降近30%,鋼鐵、電力、焦化等重點企業“鐵水”聯運比例超70%。
同樣為保護長江、用好資源,提升港口活力和競爭力,近年我省對省內港口進行優化整合。鎮江港務集團是鎮江港的主要運營主體,改革后也成為省港口集團的子公司之一。曾幾何時,這家鎮江最大港口企業,較長時間都處于虧損狀態。然而改革后,伴隨著長江大保護,港務集團卻每年保持兩位數的營收增長,經營效益更是水漲船高。
集團董事長黃立平介紹“成功經驗”時透露,除了內部挖潛外,增長主要得益于企業幾大戰略,每項戰略都順應長江大保護要求。以庫房戰略為例,港務集團近年全面升級庫房,不斷縮減露天堆場。隨著庫房戰略的實施,港口貨種相應優化升級,庫內加工等產業鏈不斷延伸,港口收益自然大大提高。
綠色理念還引領著我市港口經濟更多發展。為保護長江生態,長江內的航船提倡少用油、多用氣。高橋LNG碼頭、高資港區LNG接收站等一批港口物流大項目,由此應運而生。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夏軍介紹,長江大保護對我市沿江產業布局提出新要求,也帶來新啟示,近年投資建設的相關產業項目,都是綠色發展的產物,堪稱港口經濟的“綠色增長點”。
江河交匯,交通樞紐;美麗長江,綠色希望。“我的理解,‘交通強市’的‘強’不僅是形容詞,更是動詞。全市港口經濟綠色發展、逆勢增長,就是要為跑起來的鎮江,提供強大動能和廣闊前景。”丁鋒說。
《鎮江日報》2020年8月20日第1、2版